细嗅民国的气息
声
色
河
山
这等课文要教富孩子不张扬,穷孩子不气短。独善其身的人多,兼济天下的人也会多。上苍眷顾自爱并爱人的爱。
除了星星,苍穹一贫如洗。
—— 邓康延《老课本 新阅读》
无由持一卷,寄与相惜人
本期三思讲堂,思廷书院有幸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驻校艺术家——邓康延先生美育主题讲座,畅叙那个硝烟与浪漫交织的无法磨灭的民族美学。
邓康延先生在活动开场时先分享了近日参加本校举办的“燃点音乐节”的感触。他说:“我是从黄昏六点震耳到午夜。这是一个前沿的文化现场,美育的陶冶,引发在场同学的强烈共鸣。这些音乐会、画展和国语讲座,不止单一形式的碰撞,也会让你接触到联想到很多人和事,触类旁通。”
邓先生在讲座中详谈了自己和同伴制作的四部纪录片:《先生》、《名媛》、《远征军》和《老课本》,分别纪录着那个觉醒年代四个截然不同却又丝缕相联的群体。
先生
他们的背影,一个民族的正面
“在波澜壮阔的文化民国、烽火连天的战乱守拙、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里,他们宛如灯塔,各自照亮一方山河,但为今日中国教育立镜一面,呼喊十声。余音袅袅里是千年前范仲淹先生的长叹:‘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,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’。”
“这部纪录片,以蔡元培、胡适、马相伯 、张伯苓、 梅贻琦、 竺可桢、 晏阳初、陶行知、梁漱溟、 陈寅恪等十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,中国社会变革为纬,将他们的性格性情、命运经历、学术作为,以及他们的善良、无奈、焦虑和欢喜,点滴呈现,反映先生们的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。
民国的学者、政要、作家、名士,纵有诸多称呼,终不及“先生”二字来的亲近大气,可以俯身可以仰望。”
民国,一个诞生了许多才子佳人、业界翘楚和教育领袖的时代;一个氤氲着唯美爱情和惊世文学的时代;一个充满绰约的风姿,冲天的火光,力竭的嘶嚎,决绝的孤勇的时代。
我们的民族,扎根于美,热爱美,终能够克服无数艰难困苦、丑陋恶习。而民国的文化之美生活之美,是中国近现代美学的根基,堪称“最近的春秋”。
名媛
“在那个粗鄙的年代,她们对镜江河,鬓发不乱”。先生之后再看名媛。民国年间,才女名媛灿若星辰,腹有诗书,气质华贵。
“花非花,雾非雾。夜半来,天明去。来如春梦几多时,去似朝云无觅处”。唐人白居易词、民国黄自曲,台北女一中妈妈合唱团一唱,千年水乳交融。
民国倩影,温婉重现。
远征军
为作“凤凰卫视”《重返野人山》的路上,“缅甸斜阳不懂我的悲伤”。邓老师和寻找异域远征军遗骨的团队,于当年的CBI战场,硝烟荡去八十年,今人一队迎风行。老兵和忠魂,无以寄托,终有惦念和感念。
“水在河里不锈,星在夜里不锈……血泪在史册里,史册在墓碑里。不锈,没有什么能够挡住岁月的子弹。国家的枪,在记忆里不锈”。
老课本
那些泛黄书页抖落的碎屑,在灯影下融入时光的长河,忠孝仁义、动植生灵,这些民国时期的老课本用平易近人的语言,培植着代代人向善向美向真的价值观。由小家到大国、由土覆蚂蚁到奴性解放,老课本细节之美,色泽依然鲜亮,文字后的智慧与人性美历久弥新。“不以黄金为最贵的年代,就是黄金年代”。整个民族的韧劲和柔情,代代有传。
问
在《先生》中,蔡元培先生说过一句话,在历史与现实的搏击中,如果只能将足迹埋在纪念馆而不能印在时代的年轮里,这样的叹息也只能是一种惘然。请问您在创造这些纪录片的时候是否有过感同身受?
答:《先生》的第一部第一集就是蔡元培先生,他是有洁癖的人。他倡导各类博物馆,更号召现实的美育生活。
蔡先生说选择校园,要让学子在明山秀水中学习,熏陶内心的大山大河,行走广博。也正合港中大营造的外貌内涵。
问
我们现在的高考作文所推崇的文字和我们的《老课本》的白描相差甚远,请问您有什么看法?
答:胡适先生当年就一直推崇白话文,他当年以“干不了,谢谢”五字回绝北洋政府聘用,传为一段佳话。现如今我们也应推崇这种儒雅平和的文化风气。
自然的、平实的、言之有物的就好。
图文 马睿晗 贺贺
校对 邓康延
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